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资讯 >> 正文

我院特聘教授马强等带队考察甘川青边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情况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3-10-03 [来源]: [浏览次数]:

202378日至719日,青海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特聘教授、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青藏高原社会治理研究团队”特聘专家马强及成员马麒副教授带领20余名硕士、博士组成调查团队,考察甘肃省、四川省、青海省交界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情况,重点走访了多民族聚居的临潭、郎木寺、松潘等县域,以这一地区多民族杂居互动最为频繁的县镇为重点,记录当代中国西部社会中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情况,从而讨论现代化背景下流动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发挥的功能和现实意义。

探访临潭:追溯积淀厚重的历史文化

临潭千百年来一直是陇右汉藏聚合、农牧过渡,东进西出、南联北往的门户,因此有着丰富的民居建筑与民俗文化。在临潭,团队首先便抵达了西道堂,在相关负责人的带领下了解西道堂的历史渊源与文化意义。

随后,团队探访了早期西道堂教民所在的居所,即“尕路田大房子”,由专门的讲解员为我们讲解其历史,以及大房子的构造,每一间房间的功能,以及房屋所居住的人的情况。作为人们集体生活的场所,尕路田大房子体现出了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早期“共产主义”理念,也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最重要的体现。在这一时期存在的过程中,无论是经商还是办学,都在扮演着不同的交流的角色,也是其历史文化中的瑰宝。

探寻郎木寺:重拾甘川交界的文化明珠

坐落于甘南州碌曲县的郎木寺镇,以白龙江为界,西北一侧属甘肃管辖,东南一侧属四川管辖,是一个以藏为主,汉、回等民族聚集的镇。尽管居民仅有数百户,街道上不乏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可见其人口流动程度之高。

在为期三天的调研过程中,团队主要对郎木寺镇的人口流动、行业分布、各民族互动和交流概况做了较为深入的调查。




郎木寺镇上共有三座寺庙,分别为四川省的格尔底寺、甘肃省的木寺以及郎木寺清真寺。团队通过对郎木寺的寺管会主任进行访谈,得以清楚的了解到该寺的历史、文化、宗教政策以及人员构成等多方面的内容。

郎木寺镇上的经济以旅游业为主,住宿业与餐饮业发展态势良好。不同民族的行业从事情况也存在差别:藏族多从事畜牧业,部分依靠本家住房开办小型旅社;回族善经商,汉族多从事餐饮行业。




在对当地的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进行的访谈中,团队成员得知,郎木寺镇本地的流动人员主要为外来游客以及外来的投资者,兼有部分本地人。相对而言,跨区域流动性较强,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




遇见松潘:再现茶马古道的和谐共生

有“高原古城”之称的松潘,是历代军事重镇和汉地与西羌吐蕃茶马互市集散地。松潘现有藏族3.28万人、羌族0.81万人、回族1.11万人、汉族2.07万人,是以藏、羌、回、汉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这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奠定了历史基础。团队在调研过程中,主要对各民族文化、民族交往以及人口和行业流动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调查。




多民族聚居使得松潘文化呈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情,松潘不仅有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建筑、绘画、节事、信仰等特色宗教文化资源,而且有着光辉灿烂的红色文化。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长征途经松潘,并召开了长征史上著名的“毛儿盖会议”和“沙窝会议”,为松潘烙下了一道深深的红色印记。1989年红军长征纪念碑在川主寺被修建。在松潘古城堡遗址半山,亦赫然矗立着一座烈士陵园。

作为以藏羌回汉四个民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松潘本地的民族关系十分融洽,族际通婚也较为普遍,在团队调查过程中,有很多藏汉通婚、回汉通婚、羌汉通婚的例子。这种族际通婚一方面体现出松潘民族间流动性之强,另一方面也说明本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程度之深。

在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记录中探寻中国式现代化

记录当下多民族共生区域中的口述史和生活史,其实就是记录当下中国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也是观察不同民族在流动中相互交往、相互认知,从陌生到熟悉,在长期和频繁的互动中,共同产生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超越本族认同更高的中华民族意识为核心,在保持差异,尊重多样的同时,更加维护各民族共同的价值观,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达到“两个共同”,即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增强“三个意识”,即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增进“五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树牢“五观”,即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宗教观。

“青藏高原社会治理研究”调查团队着重记录了临潭、郎木寺、松潘等西部地区社会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案例及故事,也探寻了跨区域流动的人及物,更是深入地了解了所调研区域行业的变迁以及消失行业的记载,如消逝的马帮、消褪的匠人以及解体的西道堂大家庭组织等等。在十余天的调研中,成员们深刻认识到人口迁移流动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的重要推动作用,也进一步了解到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特征,从而观察到他们相互交往的过程。调查团队深入考察甘、川、青交界地带流动人口、行业变迁及其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模式,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探析促进民族团结的方法,总结民族团结的实践与经验,把握民族关系的流动性、多样性与地域性特征,为国家在相关区域的民族政策提供智力支持,增强社会治理的效度,倡导“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的精神,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